[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是朋友推荐一本不厚的书,法国人勒庞写于1894年,一百多年了,仍有人惦记着,这多少使我有了些兴趣,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看之前上网查了查一些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个人说如果不是社会主义者看着特痛快,我有些犹豫了,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看着得多拧巴呀.但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看了,说实话,很晦涩,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看.抛开政治立场,它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为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打开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只是略读一遍,以后有时间会精读.当然,我会批判继承的啦.勒庞写这本书是1894年,是基于法国大革命,绝不是针对中国,但对理解中国革命有很重要的启示.下面是学生们经常问的几个问题,从大众心理学里也能得到解释1、感觉现代人越来越自私自利,道德水平下降了,如果再发生一次战争,还会出现那么多为国流血牺牲的人吗?答案是会,因为为国流血牺牲的动力不是私人利益,是群体心理的一个结果.下面是勒庞的两端节选:【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那种事例,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群体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英勇地面对死亡,这样的事例何止千万!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多次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自已被人屠杀,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2、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何以从知书达理的学生变成了折磨人的恶魔,文革时期民主法律为何受到破坏?答:群体的智慧往往低于个人,而且容易偏执、缺乏理性、轻信和残忍.往往超出道德和法律.节选【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lawofthementaltmityofCrowds)",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用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庞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当然,从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立场上说,这种在群体中消失了个人利益和目标的人会变成一个"无名氏",而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律,对这样的无名氏是不起作用的.所谓"法不贪众"的经验使他意识到,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在群体中间,就像"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一样,在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之后,会产生出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行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赴义(这种有关矛盾心理的论述令弗洛伊德感到亲切).正是群体,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然后勒庞又补充了与我们的目的十分相符的话).若想了解群体在这方面能干出什么事情,不必回顾英雄主义的时代.他们在起义中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就在不久以前,一位突然名声大噪的将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上万人,只要他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性命,读后感《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3、革命时期的各种人民群众为什么那么容易被发动起来?节选【要想理解这种现象,就必须记住最近的一些心理学发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最为细致的观察似乎已经证实,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或是因为在群体发挥催眠影响的作用下,或是由于一些我们无从知道的原因--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它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变成了自己脊椎神经中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一切感情和思想都受着催眠师的左右.大体上说,心理群体中的个人也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他就像受到催眠的人一样,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群体中的这种冲动,比被催眠者的冲动更难以抗拒,这是因为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在群体中,具备强大的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因此根本无法逆流而动.他们充其量只能因不同的暗示而改弦易辙.例如,正因为如此,有时只消一句悦耳的言辞或一个被及时唤醒的形象,便可以阻止群体最血腥的暴行.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在1789年8月4日那个值得纪念的晚上,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他们如果是单独考虑这件事,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4、我们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喊"社会主义好"等口号和套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