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心似平原驰马,易纵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朱元璋)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刘伯温)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如、像、似、是…….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再如常用的寿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2.隐喻
又称暗喻,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如果说上联中的“乃”、“以”仍有比喻词的意义的话,下联则不用任何带有比喻意义的词汇:
铜盆冻冰金镶玉;
荷叶洒雨翠迭珠.
这是一副趣联,意思是“铜盆中冻冰就好像金镶玉,荷叶上洒雨就如同翠迭珠”,联中省略了比喻词.
3.借喻
在明喻、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同时存在的,而借喻是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则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除此之外,比喻还有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三鸟害人鸦鸮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上联的“鸦”即乌鸦,“鸮”即猫头鹰,“鸨”是一种坏鸟.这三种鸟,都曾被人们看成是不祥之鸟.下联的“獐”也是一种鹿,“螬”是一种吃庄稼的害虫.下联的“鹿獐螬”三字又分别谐“陆”“章”“曹”.显然,这副对联主要用比喻的手法,在骂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都是兽类,不是人!
还有用博喻的.这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王力先生所题桂林小广寒楼联,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塿,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连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上联连用八个喻词,充分表现了桂林之“奇、幽、雅、佳、高、穆、妙、古”等风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