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故乡永在》,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永在(凸凹) 祖父说,村南的那座石桥,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到我祖父的祖父也说不清它的来历。
那年兴修水利,上边来人围着它转了一圈,对陪同他的支书--我的父亲说,这桥已老化得成了一个隐患,得炸掉它,修一座新的。
父亲说,咱们还是征询一下村里人的意见吧。
一旦征询,那桥就再也不能炸了。
人们说,这桥能立到今天,说明老天爷的生辰册子上,已经写上了它的名字,作为地上的人,你哪有资格勾去?执意要勾,是要遭天谴的。
人们又说,有了这个村子,就有了这座桥,这是谁都知道的。如果这村子是一个身体,这桥就是这身体上的一个部件,一如人,手脚齐全着,才活得健旺,一旦缺少了什么,就残疾了。
议到最后,干部、群众都把目光集中到祖父身上。因为他是老党员,说话有分量。
祖父说,我放了一辈子羊,每天都赶着羊从它身上过。我昨天问了问我的那些羊,人家要炸石桥了,你们同意不同意呢?这些羊“咩咩”地叫成一片,都哭了。为什么呢?羊的记性赖,一旦把桥炸了,它们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桥的事提醒了村里的老人,从此之后,他们对村里的老物件就变得格外上心了。
譬如那盘老石磨。虽然吃上了精米白面,早已搁置不用了,但依旧要保留在原处,不许拆除。因为它见证着丰年之乐、饥年之痛,让村里人更珍惜眼下的幸福日子。
譬如村东的那棵老柳树。虽已老得只剩下躯干和几处腋芽,但依旧不能砍,因为它上面曾挂过用铸铁做成的钟。钟声一响,村里人蜂拥而出,或聚众抗敌,或相约出工,战斗与生产,留下了许多故事。也是因为出行归来,第一眼望到的就是它的枝杈,一旦望到,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譬如村西那口老井。虽已在别处开凿了一口深井,管道入户,不再到老井那里汲水了,但依旧是井栏洁净,不染纤尘。不仅因为它是曾经的生命源泉,也是因为它让人心安妥--无论雨水丰沛,还是连年久旱,井里的水位总是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不溢、不涸,给人以希望,让人们有了一种生活信念,面对富与贫,有了从容淡定、不浮不躁的心境。
这些理由,都是老人们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言说,在年轻人那里,并没有相应的感觉,认为人一老就守旧了,是可笑的,便主张废旧立新,让村子有个新面貌。但老人们是一群认死理的人,即便是言之凿凿,却总也不能说服他们,便只好依从。
进入中年之后,对故乡的回忆突然就占了大部分的心思,而每一忆及,首先进入思绪的,竟总是那座石桥、那盘石磨、那棵老柳树和那口老井。如果没有它们的支撑,整个记忆就很难展开,就只剩下一团化不开的乡愁,以致忧郁无眠。
现在看来,人不到一定的年龄,便不知道家乡土地上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含义。人生渐老,方知是非、深浅、痛痒,是岁月深处的道理。在老人们的眼里,故乡不仅是生养休憩之地,还关乎心灵,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老人们对乡间里的处处都是怜惜的,他们既是传承者,也是坚守者,故乡因他们而完满,而厚重,而存留致远。
反省自己的一生,我很自信的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我之所以能在红尘遮眼、欲望乱神的情境之下,还恪守本真,不患得患失,一直本分周正地做人,正是故乡伦理的滋养,使我内心充盈,从容淡定。
这个世界虽然已经全球化了,但开放的前提,恰恰是对心灵圣地的坚守与回归。四海弦歌息止时,游子心中会油然升起一声深情的呼唤:哦,故乡永在!
(1)美的文章是要用心去朗读的,下面的这句话如果请你来设计朗读,你想重读哪些字或词?说说这样设的理由。
每一忆及,首先进入思绪的,竞总是那座石桥、那盘石磨、那棵老柳树和那口老井。
(2)村里的老人为什么对村里的那些老物件“格外上心”?
(3)文章以“故乡永在”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写年轻人“并没有相应的感觉”这部分内容有何作用?
(5)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有一个“故乡情结”。在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请再举一例,并结合本文内容探究这一情结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