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作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公元217年,曹操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称“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通典·选举典》
材料三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造,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材料四东晋时期,中正法的评定标准发生了变化。各级中正官评定士人,多重视其出身门第,认为高门大族,德业相继,其后世子孙也必然“德用纯笃”,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五“隋氏罢中正,举造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并邑无良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
——《通典·选举典·杂议论》
材料六唐太宗曾对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邕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汉、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封建统治者重视选官的目的何在?
(2)从汉朝到曹魏、东晋、隋唐,统治者择官的标准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与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