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自己的土地
每个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一份逃不脱的责任.它是义务,因为你不能逃避;它同时也是你的工作,因为它能让你从中得到利益.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你必须一心一意.唐朝宰相韩愈因直言上谏,被贬往潮州,但他以国事为己任,以民为本,即使身在潮州那样的蛮荒之地,也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他废除了南隅贩卖奴隶的恶俗,赶走了为祸一方的巨鳄…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毫无怨言,不嫌官位微贱,不求功劳显赫,只求奉献于民,只愿无愧于心.韩愈,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耕种好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为当时的人民所爱戴,更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
耕种好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要时刻觊觎着别人的园圃.李斯,秦朝名相,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斯对秦始皇可谓忠心耿耿,秦始皇待李斯也还不错,没有如前世的勾践和后来的赵匡胤那样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缺德事.然而嬴政死了之后,李斯在赵高的诱惑下利令智昏--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土地,开始觊觎别人的田园.这种行为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益处.其实李斯并不愚蠢,只是权力这东西,太容易上瘾,一旦染指他便无法收手,故而一步步滑向了灾难的深渊,最终被腰斩于市.
耕种自己的那片土地,这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读书人的气节固然重要,但也未必犯得着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一气之下走为上计.天下之大,受到委屈的难道单单是他陶渊明一人?可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确,他因此成了诗坛大家,但为了个人一时的荣辱,他抛下了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满腹诗书本来可以用来兼济天下苍生,唤醒人们沉睡的责任感,而不是浪费在“种豆”“采菊”和写几首不痛不痒的田园诗上.陶渊明的生活是清高和清苦的,但我觉得他的选择真的有些轻重倒置.
那片属于你的土地,是你生活的保障,更是社会赋予你的一份责任.人生于社会中,依附于社会中,这份责任逃不脱,甩不掉,你是否能尽力耕种好它,是后人对你评价的依据.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确不凡,但“综合评价”却始终不如韩愈,是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那份责任,他的道德水准达不到韩愈那样的高度.
梁衡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陶渊明的作品的确美好,李斯的个人遭遇也的确悲伤,但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海隅之地的韩公祠,还有那韩山韩水,纪念的不是韩愈的冤屈,而是他的辛勤付出换得的功绩.那是一种真正的永垂不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
耕种自己的土地,承担好自己应负的责任,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