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礼尚往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仪,从上古的礼乐传统,到后世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再到当时代所讲求的和谐社会,无不需要“礼”.古语有言:礼尚往来,而中国人对于重要节目相互登门拜访送礼祝福的风俗由来已久.一方面,平日里各自繁忙,难得的暇闲时间,可以促进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与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保持”联系,或是加强“公关”……然而,当有些原本内容很好的习俗在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甚至掺杂了其它的“功能”之后,这过节送礼,也就往往变了味道……曾经,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远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时候,有过很多过节送礼的“笑话”,而这笑话并非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生活中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那时候,过春节,人们往往选择糕点、鸡鱼、肉类制品……这种很“实惠”的礼物去走亲戚访朋友,而绝大多数的家庭舍不得吃掉这些包装相对“精美”的“高档品”,于是就把收到的礼物原封不动的拿去送别的人.结果就闹出这样的事:一件礼品大年三十送出去了,等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被另一个人送了回来.随着时候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过节时送的礼物也变成越来越种类丰富,档次渐高.从小到项链、戒指,大到汽车、洋房;从金银珠宝,到古董字画;从玻璃瓷器,到木制家具;从日常生活用品的杯碗茶具,到手机、电脑、MP3等最新的电子产品;从各种饮料食品、地方特产到保健药物、健身器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各种材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可以说,只要能拿来送人的,就有人送……时代是不断变迁的,东西多了是好事,但有时也是麻烦,尤其是有很多人来送东西的时候,所以,渐渐的,物品被人民币所代替,这是最直接方便的“礼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喜欢什么再去买,省得送了你东西,自己不少花钱,你却用不上,还没地方放,更不当一回事.然而,钱终究总是带着个“俗”字,而有时,又有“行贿”之嫌,所以,后来,变成了送“卡”,代金卡、购物卡、信用卡……不管送什么,总是礼物,但如果不是朋友或亲属间,而是带着某种“特殊”目的的,送给某些“重要”人物的,这礼物就大不同了.所以,手中有些权力,本人有些“实力”,家庭有些“势力”的人家,每到过节所收到的礼物之多,数额之大,价值之高,往往让人“承受”不起.于是,一个“崭新”的行业诞生了:礼物回收!而这个行业的客户和“货品来源”,则几乎都是“领导”.这种风气的渐进,不仅破坏了纯粹的礼尚往来的原始的情谊和意义,更是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是应该被整个社会都应该一起来抵制的.其实,去问问那些送这种礼的人,有几个不是出于无奈呢?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社会的真正和谐,这种“特殊”的送礼之风,还是不刮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