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直抒胸臆,运用夸张强调蜀道之高,奠定了诗歌强烈的咏叹基调,统摄全诗。
“噫吁嚱”是惊叹词连用,皆可有延长音,读出惊叹的意味。“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高”字应重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上青天”三字应重读,要读出这种高不可攀的困顿。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