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1]汉惠帝之庶弟[2].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3]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2]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4]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2].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2][4].
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