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津津乐道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甚至感叹自己生不逢“逆境”.这真是大谬特谬.就以主张“逆境有利人出人才”的人常举的陈景润和司马迁为例来说吧,他们的成功能证明逆境有利出人才吗?陈景润因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而被一家中学辞退后,坚持数学研究.他成名后,许多人都视之为逆境成才的典型.这些人恰恰忘了,是王亚南慧眼识英才,将陈景润招到厦门大学,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条件;是华罗庚虚怀若谷,执意推荐,将陈景润调入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安排在自己身边悉心指教.究竟是“逆境”使陈景润成了才呢,还是“顺境”使他成了才?
还有人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是因为受了腐刑的结果,真乃大错特错,倘若司马迁不是出生于一个史官之家,家学渊富,又未师从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大儒,也没有两次大范围的游历和多次随武帝出外“巡狩”的机缘,那么司马迁能凭空具备写《史记》的学识才情吗?
所谓逆境,指的是不顺利的境遇,包括物质条件的匮乏和人文环境的恶劣.逆境特别是恶劣的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只能摧残人才,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屈原、布鲁诺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姑且不去说.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想必许多人记忆犹新,究竟有多少英才遭到摧残、戕害,谁能说得清?
著名作家沙叶新曾著文说自己是一个结巴,而这结巴就是被吓出来的.他小时候调皮,父亲便叫一个像门神一样的山东汉子手执板斧吓唬他,他一见便惊恐万状,口不能言,久而久之,说话就结巴了.后来到了大学,条件改善,口吃消逝得无影无踪.“文革”时,由于经常挨斗,精神的紧张、内心的惊恐,使得他又再次口吃.而粉碎了“四人帮”后,因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他的口吃也“拨乱反正”,彻底根治了.由此可见,逆境不仅会使人精神受压抑,生理上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久而久之,人才被埋没、遭戕害也就势所必然了.
被称为近代音乐史上“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贫困,常常是饥肠辘辘.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我们常常想吃苹果.从粗劣的午餐到晚餐,其间足足隔着八个小时呢!”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致使身体虚弱,偶然染上了伤寒症,就一病不起,在一个乡村里默默地死去了,年仅31岁.这不是逆境使其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