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士大夫见外侮日迫,颇有发奋自强之议,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为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材料二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制制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引自《李鸿章奏折选》
材料三 1874年,由于火车机车撞到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1876,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
--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过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加突出,在此期间,中共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形式”。
--引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李鸿章提出自强思想的国内外背景及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消极现象。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对社会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趋向”的含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的表现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