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闻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①,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娇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
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吴王遂先起兵。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字等,皆发。”凡二十余万人。吴王起兵于广陵,发使遗诸侯书,罪状晁错,欲合兵诛之。
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②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注:①秋请:汉制,诸侯秋季朝见皇帝。
②讙:喧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上弃前过 唯:只有
B.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C.发使遗诸侯书 遗:送
D.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到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王谋反言行的一组是
①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
②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
③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吴王遂先起兵。
④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
⑤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
⑥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在位时,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博戏。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态度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把他打死了。
B.在吴国,每到年节时,要慰问有贤才的士人,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要来吴国捕捉流亡的人,吴国公然阻止,不把罪犯交出去。
C.晁错在上奏皇帝时说,文帝对吴王的恩德极为深厚,曾赐给吴王几根手杖,他本应该改过自新;但后来反而更加骄横无法,所以应削减他的封地。
D.晁错的父亲质问晁错,问他为何侵夺削弱诸侯,疏离人家的骨肉,并预言刘氏的天下安宁了,但晁氏却危险了。后来他父亲服毒自杀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2)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