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读后感]《沧浪之水》,一部名满天下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读后感.表面上看来,它与法律并无关联,但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它所描绘的由权力、异化与潜规则等诸多元素所汇集而成的现实图景.中医药学研究生毕业的主人公池大为毕业分到卫生厅后,先是作为人才被一把手马局长看好,但他心性高傲,不习惯做奴才状,又压抑不住心中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书呆子气地公然在民主生活会上给局长提意见,终于不可救药地被踢到一个备受冷落的部门,一挂就是六七年.没有职位,没有权力,在机关里就等于零.房子、车、钱,一样都没有.开始时他还能继续维系自尊,但当孩子出生后,在妻子董柳无限的埋怨和鄙视中,在老同学们志得意满的对比中,在目睹着样样不如自己的同僚升迁后小人得志的样子后,在孩子烫伤心急如焚但无人关心、无人探望后的耻辱后,他丢弃了清高,做出了选择--向权力低头.后来的一切发展得出人意料的顺利,池大为虚掷了六七年时间,但在下一个六七年里完成了从科员到正厅级的嬗变,他抓住了各种时机:妻子给马局长的孙女扎针救命、打小报告出卖他人、揭发密谋推倒马局长的小群体…迅速变成了马局长的心腹,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爬了上去.房子从筒子楼的单身宿舍变成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再变成最显赫的庭长楼,永远告别了和岳母、妻子、儿子同住一间房的尴尬与屈辱,刷洗了调动工作不成与求人办事遭遇的种种耻辱.权力的滋味原来这么好.进入了仕途的轨道,主人公也经受了另一种心灵拷问.除了贪污受贿之外,领导干部该犯的错误他都犯了,领导干部该享受的他也都享受了.之所以能够拒收60万元的贿金,能够拒绝接受心仪的妙龄女子孟晓敏做情人的诱惑,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高,而是他舍不得权力,担心被人抓住把柄丢了官位.直至自己终于荣登厅长的宝座之后,他内心深处还想着做一些实事,改变一些现状,但很快他就发现行不通.官场上的惯性太大了,就像一股洪流推着他往前走,根本停不下来.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人来人往,皆为利往.说穿了,无非是利益二字在作怪!既得利益阶层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种种好处,又怎能容许新任厅长独享清誉,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乎,当池大民想搞改革时,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终于不了了之.六七年的时间,池大为完成了性格上的脱胎换骨,坐什么位子思考什么问题.当手下的小青年小龚说出一些不好听的真话时,他毫不犹豫地象当年的马局长那样把他拨拉到中医学会那个死角去,美其名曰"熬一熬他的性子".坐在厅长的位子上,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受到的种种委屈,而是将其视之为理所当然,而把说真话当成不刹不可的歪风邪气来对待.权力真能如此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能够让一个人醉心权势并乐此不疲.一任任干部们都在作着同样的事,在位时拼命挥霍权力,享受权力带来的尊荣和利益,退位后倍感失落,心理失衡.该省最年轻的厅长池大为也不会例外.在面对深山里父亲的坟墓时,池大为失去了勇气.他的父亲池永旭在文革中被错划为右派,实际上他不过是为善意提意见的人作证,但当他被打倒后,他给作证的那个人反倒踩了他一脚.池永旭被发配到深山里做乡间医生直至终老.那是一位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他从不后悔自己说真话,不抱怨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独善其身,生活的艰苦与命运的多桀并不曾动摇过他的原则和信念.池大为在父亲坟前忏悔自己不能坚守,但转过身,他仍是名利场里那义无反顾的斗士.宦海遨游的时间越长,他心中的挣扎与痛苦就越少.这部小说对权力的刻画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深度.以前,只是常识性的知道,权力是有力的,权力是强大的,但是却从未清晰的了解,权力所拥有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的宽广深厚,如此的可惧可畏,读后感《《沧浪之水》读后感》.握有权力的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念头,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改变,可以囊括一切,超越时间.阎真所想要着力揭示的,也许就是他多次提及的"某些无法抗拒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身处世纪末的中国(实际上也适合于当今的中国),所存在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人际伦理等不以人意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力量又具体的体现为官场圈子里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是不正式的,也是不成文的,但又是无比真实、实际起支配作用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进入圈子里的人,都毫无例外的要受游戏规则的统治,否则就会被排除出局.游戏规则决定了身处每一等级之上的人所扮演的角色,而角色又决定了他的想法与行为.也就是说,规则规定着屁股,屁股又规定着脑袋.每个圈里人,都是被如此地被规定着.其实,这是一部悲剧.这部悲剧所诉说的,就是上个世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泛滥,与传统政治中权力规则的流毒相勾连之后,对置身其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与信仰的迫害.这种迫害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整部书的叙事脉络,就是作为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代表的池大为,被现实的无形力量刺痛、残害并最终征服的过程.阎真所展现出来的理论景象,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权力与金钱对人的同化与统治,也即马克思所谓的"异化".如今,不是人控制着权力与财富,而是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权力与金钱的奴隶.这种异化,让人痛苦,但又令人极度无奈,无法挣脱.正如阎真所说的那样,人,在一生的旅途中,变得只追求过程,而不问或者无法过问最后的结果--目标与意义,而这就同时也决定了,在面对每一件事情时,人们又会变得不择手段,只求功利结果的获取.现实取代了意义,"位子"、"房子"、"票子"才是实在的意义.而圈子里的人,想要获得"尊严"就得过一种没有尊严的生活.知识分子想要保有的尊严,却需要牺牲它自己才能获得,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反讽.而这种最后所获得的"尊严",已经是异化了的尊严,它象征着物质主义的胜利.掩卷而思,自认为此书最大的可取之处,也许就在于,借由它,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种必要的理解力.因为,任何在一般人看来极不合理的事物或许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根据.对于真正身处其间的人来说,他所作出的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或许都有其现实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其实,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本意并非如此,我们对它有着误解,其本意是一切不具有合理性的东西都是不应当存在的.但是,误解有时也是有意义的."误解"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种强大的现实合理性.一旦误解与现实相结合,那么该理论也就变成了一种现实,而误解也就获得了某种正当性.但是,承认某些现实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就要保留它、肯定它或者任由它摆布."愤青"的精神仍然需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捉摸不透、亟待修整的历史时期,思辨与创新理应内化为时代的精神.但光有这种精神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深刻探知.就好像阎真一样,穿透表层的迷雾,发掘出孕于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因为只有把握并理解了这些现象的内在生成机理,才不至于对一个问题走向极端,才能真正进行理性的思考.所以,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理解,也并不意味着接受;理解,是为了获得思考的素材,是为了收获去伪存真的力量.如今,民主与法治已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迈向法治国家的脚步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强有力,我们与法治理想的距离也正在逐渐缩短.但是,传统政治的弊垢并未涤清,相反在某些地方,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央集权的体制,在带来强大的号召能力与调控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渲染了个人崇拜主义与英雄主义,这就更加刺激了人们对权力的追崇.民主机制与官僚考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