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自丧乱(安史之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迂险劳费。三月,己酉,以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以东转运使,议开汴水。庚戌,又命晏与诸道节度使均节 赋役,听从便宜行毕以闻=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按穗以给禁军,宫厨无 兼时之积。晏乃疏波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 给关中,唐世称漕运之能者,推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材料二刘晏受命以后,以转运为己任,为了弄清多年漕运的利弊,或坐船,或乘马,亲自对 过去漕运沿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他长途跋山涉水,实地调查研究漕运情况,“尽得其病 利”。他要治理漕运,又担心受别人牵制,其治理方案难以推行,为了得到当政宰相的有力支持,他致书元载,具体陈述了漕运中的“四利”“四病”。……刘晏所陈述的四利四弊,既指出了开通 漕运利国利民,可以振兴经济,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困难,如不解决这些难题,漕运仍然是纸上谈 兵。元载正独揽朝政,看了刘晏的书信,极力赞成其事,因此刘晏“得尽其才”。从此,江、淮财赋 才得以运至关中,……大凡每年运至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晏改革漕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刘晏改革漕运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作用。你对此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