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
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曾经试验过用小块木头刻成一个个的活字;但是他发现木材纤维有伸缩性,沾了水就会膨胀,因而排板高低不平,又容易被药料粘住,不容易取下来,所以后来才改用胶泥制作活字。
铜活字
我国古代最通行的金属活字,是铜活字。明朝弘治初年(十五世纪末)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有不少富豪巨商制造铜活字印书,其中最有名的是无锡华家和安家。
铅活字
现代印刷所用的铅字,许多人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西洋教士传到中国来的。这个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我国用铅制造活字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弘治末正德初年(1505—1508年)陆深所著的《金台纪闻》。书中说:近来常州人用铜、铅做活字,比雕板印刷更巧妙方便;但是排印时特别容易发生错误,所以他表示反对。这简直是因噎废食的办法。当时常州的铅活字本和常州铜板一样,都没有流传下来。
泥活字
元朝初年,有人把毕升的泥活字进行了一些改良,用泥板框代替铁板框,把烧好的瓦字排在泥框里面,放入窑内再烧一次,使它成为整块陶板,再拿来印书。据说,元初姚枢的学生杨古曾在北方用活版印过几部书,他的活字可能是用泥土烧成的。在此以后关于泥活字的文献,就很少见了。
以上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