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themiddleage)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5~15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17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284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15世纪,上限则3~5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10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14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