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1793年,英国工业革命正红红火火地进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遣马嘎尔尼为使,借为中国乾隆皇帝祝贺82岁大寿为名,希望能取得与中国自由贸易的机会。为示自己不是蛮夷之邦,乔治三世特意让马嘎尔尼带来了当时整个世界最为先进的天体仪、望远镜、地球仪、气压表等工业革命高科技产品19件,希望能改变高傲的乾隆大帝对英国的鄙夷态度。
材料二:四十七年后,又一批英国人来到中国,带来得同样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不过这次不再是科学仪器,而是坚船利炮。他们在大清帝国的万里海疆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将乾隆大帝的孙子道光皇帝打得头破血流。然而,大清帝国的美梦是否从此惊醒了呢?没有。当时清朝统治者中的大多数人只是视其为中国古代史上常见的蛮夷入侵而已,认为这些“红毛番”军事上虽然暂时取胜,但文化上终将归化于我。道光帝一面批准丧权辱国的条约,一面大骂英夷“性同犬羊”。整个帝国的湖面除了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翻出几朵浪花外,其余是波澜不兴。所以,十几年之后,当中国面对“英夷”和“法夷”时,再次战败,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按理说,这并不是条太糟糕的条款,起码比割地赔款、丧失关税自主权等要强出几倍。但道光皇帝的儿子、战争期间逃至承德的咸丰皇帝却不这么看。一想到性同犬羊、蛮不讲理的“夷人”要住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而且觐见时只“折腰”而不三跪九叩,他就感到坐立不安、痛心疾首,甚至想减免所有的关税来废掉这一条。思来想去,咸丰皇帝决意留在承德,不回北京,以免受蛮夷尚未开化、不通礼仪之苦。在承德呆了不到一年,咸丰皇帝死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嘎尔尼的来访改变了“乾隆大帝对英国的鄙夷态度”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中说:“十几年之后,当中国面对‘英夷’和‘法夷’时,再次战败”,这指的是列强侵华的哪次战争?其影响如何?(6分)
(3)在清朝“万马齐喑”的局面下,“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翻出几朵浪花”指的是什么?(4分)
(4)从马嘎尔尼的来华到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再到咸丰皇帝在“大清帝国的美梦”中驾崩于承德直到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联系现实,你有哪些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