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你.
自从被发现的那天起,冥王星便与“争议”二字联系在了一起.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284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而让冥王星降级的直接起因是在冥王星外又发现了一颗比它大的行星——齐娜.这样天文学家相信在冥王星和齐娜所在的柯伊伯带中可能有无数这样的“大行星”.这时关于冥王星的争论就白热化了.天文学家面临选择,要么把冥王星开除出大行星行列;要么接受齐娜为“第十大行星”.而接受齐娜的麻烦在于她后面可能还有成百上千颗“大行星”跟着!
于是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矮行星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
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冥王星之所以遭遇身份危机,其体积太小是它的“软肋”之一———直径2274公里,比月球还短1202公里,不过,这并不能“怪”冥王星,而是当年人们对它的直径和质量估计过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