憾、恨、怨、怒、愤、忿、愠
“憾”和“恨”是同义词,“憾”的本义是“遗憾、不满、不高兴”.“恨”的本义是“遗憾、不满意”,《说文》:“恨,怨也.”都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怨”和“恨”在古代汉语中意思并不一样,“怨”的本义是“埋怨、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恚:生气、愤怒.)后来也表示“责怪、埋怨”等意思,“恨”最初没有这个含义,只有“怨恨”两个字合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愠”也有“生气”的意思,《说文》:“愠,怒也.”但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怒”没有“遗憾、仇恨”的含义,《说文》:“怒,恚也.”本义是“愤怒、生气”.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外表有明显地表现.如《国语·周语》:“怨而不怒.”“忿”的本义是“愤怒、怨恨”.《说文》:“忿,悁也.”(悁:生气).《广雅》:“忿,怒也.”“愤”最初没有“愤怒”的意思,《说文》:“愤,懑也.”本义是“憋闷”,后来才有“愤怒”的意思.
哀、戚、悲、悼、恸
哀、戚、悲、悼、恸”都表示“悲伤”的意思,“戚”通“慽”、“戚”,一般表示“忧苦、悲哀”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哀”和“悲”含有“哀伤、怜悯、同情”的含义,其中“哀”的本义是“悲痛,悲伤”,《说文》:“哀,闵也.”《广雅》:“哀,痛也.”都表示“悲伤、悲痛”的含义;“悲”的本义是“哀伤,痛心”,《说文》:“悲,痛也.”《广雅》:“悲,伤也.”常表示“哀伤,痛心”的含义,如《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其中“哀”还有“悲痛、伤心”的意思,感情色彩要重一些;如《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悼”本义是“恐惧”,《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后引申为“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重悼念;如“恸”本义是“大哭”的意思,引申为“极度悲痛”,如《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