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北方地区就频发雾霾,可谓“不见不散”,对此,民间舆论呈现出一种“段子化”的倾向。从雾霾来时调侃某座大楼“起飞”,到高手编写出“雾霾神曲”,围绕雾霾的段子充分发挥了网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遭受雾霾之苦,吐槽和抱怨当然是权利,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多的段子占领舆论场,难免使得社会对治霾的关注失焦。治霾舆论“段子化”,把严肃的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消解为打诨插科的剧本,让抱怨止于抱怨。
③雾霾是直观的、可见的,这为创造段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尽管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但不是谁都能感受到具体危害,再加上空气污染问题具有地域性特征,使得一些人较为“超脱”地看待治霾问题。
④很多利益代言者也在拿雾霾做文章。“空气质量好”成了地产商销售楼盘的广告词,“逃离雾霾”是旅行社推介旅游线路的噱头。很难说这样的广告有多大实际作用,一个北京居民是否会仅仅因为雾霾到外地置业?又究竟有多少人因为雾霾“说走就走”?这其实不重要。关键问题是,借助雾霾的舆论号召力,不同的人和组织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且关注点已不局限于治霾本身。
⑤治霾舆论“段子化”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它反映了一部分人将自己与治霾责任剥离的倾向。雾霾问题已经爆发多年,社会对治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通过调侃的语言提醒人们雾霾的存在。过多重复表面问题,仍然只是一种旁观者心态。
⑥当下,科学、理性的治霾舆论尚未形成,社会组织与公民参与依然薄弱,停留在浅层面的段子阻碍认识的深化,无助于展示行动的力量。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2)阅读第③段,说说为什么“尽管每个人都深受其害,但不是谁都能感受到具体危害”。
3.第⑤段加点词“仍然”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