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一定要预处理,起码要用乙醇泡过,柱子底下要垫脱脂棉,能快一些
我的聚酰胺流速超快!估计一个是粒度的问题,二是你的样品问题.我先放了石头在最底层,再放脱脂棉,再装聚酰胺,流速非常快.
产品介绍:
质量指标:分子量:14000~17000比表面:5~10m2/g
PH值:6~7
产品价格:30~60目180元/KG60~100目240元/KG100目以上300元/KG
溶解度:溶于浓盐酸,甲酸,微溶于醋酸,苯酚等溶剂,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氯仿和苯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无机酸,在温度高时更敏感.
吸附原理:
聚酰胺是由酰胺键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酰胺基可与羟基酚类,酸类,醌类,硝基等化合物以氢键形成结合而被吸附,其脂肪长链可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聚酰胺在含水系统中层析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层析行为反向柱层析;在非水溶剂系统时,聚酰胺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其层析行为为正向柱层析.
应用范围:
聚酰胺特别适应于多元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如黄酮、醌类、酚酸、含羰基化合物、羧基化合物等.
例如:葛根素中提取葛根黄酮、茶叶提取茶多酚、人参中提取人参皂苷、银杏叶中提取银杏黄酮、甘草中提取甘草皂苷、甜叶菊中提取甜菊苷、发酵液中提取维生素和抗生素等成份
对鞣质吸附强,用于将植物粗提物中的鞣质除去.
前处理:
新买的聚酰胺
取聚酰胺以90-95%乙醇浸泡,不断搅拌,除去气泡后装入柱中.用3-4倍体积的90-95%乙醇洗脱,洗至洗脱液透明并在蒸干后无残渣(或极少残渣).再依次用2-2.5倍体积5%NaOH水溶液、1倍体积的蒸馏水、2-2.5倍体积的10%醋酸水溶液洗脱,最后用蒸馏水洗脱至pH中性,备用.
用过的聚酰胺
一般用5%NaOH水溶液洗脱,洗至NaOH水溶液颜色极淡为止.有时因某些鞣质与聚酰胺又不可逆吸附,用NaOH水溶液很难洗脱,可用5%NaOH在柱中浸泡,每天将柱中的NaOH水溶液放出一次,并加入新的5%NaOH水溶液,这样浸泡一周后,鞣质可基本洗脱完.然后用蒸馏水洗脱至pH8-9,再用2倍量的10%醋酸水溶液洗脱,最后蒸馏水洗脱至pH中性,重复使用.
聚酰胺吸附法的操作:
1、装柱:一般将颗粒状聚酰胺混悬于水中,使其充分膨胀,然后装柱,让聚酰胺自由沉降;当用非极性溶剂系统时候,则用组分中低级性的溶剂装柱.
2、稀释适当浓度上样:一般每100ml聚酰胺上样1.5-2.5g,样品先用洗脱溶剂溶解,浓度为20%-30%.水溶性化合物直接上样;若提取物水溶性不好,则用挥发性有机溶媒溶解、拌适量聚酰胺、挥干或减压蒸干、干法装入柱顶.
3、水洗:先用水洗脱.
4、醇洗:在水中递增乙醇浓度至浓乙醇溶液,或氯仿、氯仿-甲醇,递增甲醇至纯甲醇洗脱.若仍有物质未被洗脱,可用稀氨水或稀甲酰胺溶液洗脱,分段收集.
5、找到最佳吸附比:先小量试验找到最佳吸附比.
6、放大:根据小试及最佳吸附比进行放大试验.
7、聚酰胺的回收:使用过的聚酰胺一般用5%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然后水洗,再用10%醋酸液洗,然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即可.
对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数目与位置.一般有以下规律:
1、苷元相同,连接糖越多,吸附力越大,流出越慢.
2、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相应减缓.
3、对位、间位酚羟基使吸附能力〉邻位酚羟基.
4、不同类型的黄酮的流出顺序一般是: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5、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则吸附力强,晚出柱.
6、若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含水系统洗脱能力:碱液>甲醇>水
溶剂洗脱能力与溶剂极性相关可使化合物得到较好的分离.
选择系统时,可以将样品加入上述溶剂系统中,观察样品在聚酰胺薄膜的层析行为,然后确定溶剂系统.
聚酰胺与大孔树脂的区别:
吸附原理不同:大孔树脂是物理吸附原理;聚酰胺是化学吸附原理,氢键吸附,用于酚类、黄酮类、醌类成分的分离.
大孔树脂的分离效果没有聚酰胺好.若是粗粉可以用大孔树脂进行分段,聚酰胺可用于黄酮类成分的细分或纯化.
聚酰胺树脂可以使用其干柱层析功能,在分离黄酮的过程中作用也是很大的,而大孔树脂则没有此功能.
聚酰胺树脂可以首先用聚酰胺薄膜展开系统,而大孔树脂没有薄层
树脂进行新药研发,其新药若用大孔树脂制备,必须有打孔的残留检查,而聚酰胺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文件要检查其残留
聚酰胺上样时,其样品中的鞣质会对主子产生死吸附,大孔出现这种现象很少
大孔的可选择类型比聚酰胺多,而且还增加了许多键合类型,如ASD型,其键合了酰胺键,增加了其选择性.
聚酰胺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聚酰胺柱层析的不足:
比如机械强度不大,
粒度不均匀,分离时流速较慢
一些小分子杂质混入的问题
采用的解决方案有:
1.装柱前先过筛
2.装柱时用5%甲醇或10%盐酸预先除去小分子杂质
3.与硅藻土混合制粒以增加机械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