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
自人类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能源利用的结构调整共有3次:
①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由传统的柴薪能源迅速转向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直到20世纪初煤炭在工业国家能源构成中的比例达95%,由此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②19世纪末,由于电力、钢铁工业、铁路技术、汽车和内燃机技术的发展,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的需要,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初以后,石油迅速登上能源舞台,至70年代初石油占能源构成的50%;
③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有限,不可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使用这些常规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对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由此迫使人们必须扼制常规能源的消耗,转向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为主体的持久能源体系.
第三次世界范围的能源结构大调整,标志着人类文明由向自然索取进入到回归自然的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富煤、贫油、少气
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富煤、贫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石油占2.4%,天然气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2001年全国开采量近13亿吨?
专家预测,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亿吨标准煤(折合11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煤炭是我国最安全、最经济、最可靠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远远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炭生产成本正在并将继续降低;洁净煤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这都将使煤炭成为廉价、洁净、可靠的能源.目前,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炭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欧佩克要把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25美元到30美元之间,而煤炭通过直接液化制成的成品油成本是每桶15美元左右.199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4000万吨,去年进口7000万吨(花费200亿美元以上).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更大,全靠进口不仅动用大笔外汇,而且受制于人,加大了能源安全供应的隐患.因此,以煤炭液化生产的液体燃料和用水煤浆替代石油将是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煤炭在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环境污染
在我国,由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量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在农村,居民生活燃料的70%仍靠烧柴和秸杆,由此造成薪材过采、植被和森林大面积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
在城市,煤烟型大气污染非常严重,个别已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据环保专家分析,我国大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有60%来自汽车尾气——NOx、CO、铅、固体颗粒等,已成为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能源供应量为29~36亿t标煤,其中煤炭仍占50%~60%,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将达15~20亿tC.这种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使我国区域性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在国际上也将承担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为减少煤炭燃烧对大气的污染,国家有关部门强制取缔、关闭了31200处非法经营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压缩煤炭产量2.68亿吨(其中高硫煤2200万吨),同时颁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洁净燃料的努力
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节约能源,保护大气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利用当地煤及劣质煤亦是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目前各省低挥发份的无烟煤,高灰高硫劣质煤,难选煤、石煤等储量较大,如何就地利用这些燃料,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1990年代以来,政府在出台减少燃煤为主要能源,寻求以油、气、电来代替煤炭作为工业和民用主要能源的途径的同时,就克服煤炭一次使用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以解决污染问题.煤变气、以焦代煤、消烟除尘水煤浆、洁净型煤、燃煤添加剂、顶部除硫设备、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等相继推出,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热效率低的难题,反而使得燃煤设备的附属和相关配件越来越庞大、附加费用越来越高.
我国贫油少气,加之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燃油价格一路飚升,将自己的依赖放到进口上,不仅不智,也难于承担.再者燃油、燃气设备昂贵,管道铺设投入巨大,主要设备还须依赖进口,所以,要想在全国,特别是中、小城镇和边远地区,以油、气作为主要能源,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一些燃煤改燃油、燃气的企业,已经因为成本增加而效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