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particle)指能够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分.最早发现的粒子是电子和质子,1932年又发现中子,确认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比起原子来是更为基本的物质组分,于是称之为基本粒子.以后这类粒子发现越来越多,累计已超过几百种,且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此外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实验尚未发现其有内部结构,有些粒子实验显示具有明显的内部结构.看来这些粒子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基本粒子一词已成为历史,如今统称之为粒子.
粒子
基本粒子费米子夸克▪上夸克▪反上夸克▪下夸克▪反下夸克▪粲夸克
▪反粲夸克▪奇夸克▪反奇夸克▪顶夸克▪反顶夸克
▪底夸克▪反底夸克
轻子▪电子▪正电子▪μ子▪反μ子▪τ子
▪反τ子▪电子中微子▪反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反μ子中微子
▪τ子中微子▪反τ子中微子
玻色子规范玻色子▪光子▪胶子▪W玻色子▪Z玻色子
复合粒子强子重子/核子/超子▪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Δ粒子
▪Λ粒子▪Σ粒子▪Ξ粒子▪Ω粒子
介子/夸克偶素▪π介子▪K介子▪ρ介子▪D介子▪J/ψ介子
▪Υ介子
其他原子核/原子/奇异原子▪电子偶素▪渺子偶素▪介子原子▪超子原子▪反氢
▪介子核▪超核▪重味超核▪分子
准粒子各种粒子分别有各自的内禀性质,有粒子的质量m(静质量,以能量表示)、寿命τ(平均寿命,指静止系的平均寿命)、电荷Q(以质子的电荷为单位)、自旋J(以为单位)、宇称P、同位旋I、同位旋第3分量I3、重子数B、轻子数Le、、Lr、奇异数S、粲数C、底数d等等.下面给出部分稳定粒子及其性质一览表在现有实验的精度下,轻子的行为类似点粒子,没有显示出具有内部结构,而强子显示是复合粒子,具有一定的结构.按照现代粒子物理的观点,介子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重子由3个夸克构成,轻子和夸克属于同一层次.
粒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引力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忽略.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产生新粒子或发生粒子衰变等粒子转化现象.按照参与相互作用的性质将粒子分成以下几类:①规范粒子.即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已发现的有传递电磁作用的光子和传递弱作用的W?、W?、Z?粒子.②轻子.不直接参与强作用可直接参与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已发现的有电子、μ子、τ子和相伴的电子中微子ve、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及它们的反粒子共12种.③强子.直接参与强作用,也参与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其中自旋为整数的强子称为介子,自旋为半整数的强子称为重子.强子的数目众多,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强作用衰变的粒子,其寿命极短,是不稳定的粒子,也称为共振态.
介子的研究
物理学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粒子纳入一个圆满的物理理论,他们试图解释这些粒子之间基本力的作用方式.他们这样做时,仿效光子携有带电粒子之间的电磁力,想借助另一类携带着力的粒子——介子.但介子又是用什么东西制造的呢?
夸克理论
有一段时期,局面极其混乱.但1960和1970年代发展的夸克理论使局面趋于明朗.夸克理论认为,所有已知粒子可以分成两族.一族由夸克组成,能够‘感知’只在夸克之间起作用的强力,叫做强子.另一族叫做轻子,它们不能感知强力,但参与以所谓的弱力做媒介的相互作用(或称弱相互作用),比如,放射衰变(包括β衰变)过程就是弱相互作用引起的.强子既能参与强相互作用,也能感知弱力.
轻子
是名副其实的基本粒子,它们不由任何别的东西构成.典范的轻子就是电子,电子与另一种叫做中微子(严格说应是电子中微子)的轻子相伴生.当电子参与放射衰变这类过程时,总有中微子卷入.由于一些无人知晓的原因,这一基本图像已经复制了两次,产生了三‘代’轻子.除电子本身外,还有比较重的叫做μ介子,它们除了比电子重207倍外,完全像是电子;还有一种甚至更重的粒子叫做τ粒子,它的质量接近质子的两倍.这两种重电子各有其自己的中微子,所以轻子族有六种(三对)粒子.虽然μ介子和τ粒子都能在粒子加速器中用能量制造或从宇宙线产生,但它们很快衰变,转化成电子或中微子.
强子族
强子族本身又再分为两类.由三个夸克构成的粒子叫做重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粒子,包括质子和中子(重子和轻子都是费米子族的成员,费米子实际上是普通物质粒子的别称).由成对的夸克构成的粒子叫做介子,它们是携带基本力的粒子,尽管还有其他的介子(这些力的载体和其他介子又称为玻色子).只需要两种夸克(它们的名字很怪,叫做‘上’夸克和‘下’夸克)就能解释质子和中子的结构.一个质子由通过强力维持在一起的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而一个中子由通过强力维持在一起的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构成.力本身可视为胶子的交换,而胶子本身又由夸克对组成,因而是介子.正如轻子族复制了三代,夸克族也如此.虽然只需要两种夸克来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本质,但复制的两代夸克却一代比一代重,其中一代叫做‘奇’夸克和‘粲’夸克,最重的一代叫做‘底’夸克和‘顶’夸克.和重轻子一样,这些粒子能够在高能实验中产生(因而大爆炸时必定大量存在过),但迅速衰变成它们的较轻对应物.虽然不可能分离出单个夸克,但粒子加速器实验已经提供了夸克族所有这六个成员存在的直接证据;最后一种(顶)夸克是芝加哥费密实验室的科学家于2007年找到的.对夸克的质量和其他性质的研究表明,不可能有更多代的夸克,只能有三族夸克和三族轻子.幸而标准大爆炸模型也认为不可能存在多于三代的粒子;不然的话,极早期宇宙中额外中微子造成的压力应该驱动宇宙过快地膨胀,从而使留存下来的氦含量与极年老恒星的观测结果不符(见αβγ理论、核合成).这是最美妙的证据之一,表明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两者的标准模型对宇宙行为的描述,都同基本真理相去不远.但是,除了大爆炸的最早片刻之外,第二和第三代粒子在宇宙的演化或其内容物的行为中基本不起作用.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每样东西都能用两种夸克(上和下)和两种轻子(电子和电子中微子)加以说明;确实,由于单个的夸克不能独立存在,我们看到的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