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
陆九渊像
[1]
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出生简介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陆九渊后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2]》,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任职简介
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淳熙十三年(1186),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绍熙二年(1191),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并曾上书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绍熙三年腊月,病逝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青田.嘉定十年(1217),赐谥“文安”.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对联.
学术简介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
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年、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讲学授徒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挥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象山学派流传不广、至明代陈献章、玉守仁起,始重行得到提倡.在近代有一部分复古主义者还曾经根据陆王唯心主义的教义,企图反对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南昌城内的象湖相传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学术成就
陆九渊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鹅湖和教授兄
陆九渊题跋像
[3]
韵》云:“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有一定的学究气.其论诗尚允当.如“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则后之作者又当左次矣.”同江西诗派末流的泥古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为纪念陆九渊,省会南昌有一条街命名为“象山路”.金溪陆坊青田院山的陆九渊墓经过整修,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先后有2000余海内外学者、游人前来拜谒.1993年8月,日本九州大学石浦和夫等4位教授虔诚至墓前以表敬意.1996年4月,金溪成立“陆象山研究会”,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张世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宜民等任研究会顾问;杭州大学教授束景南、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等任特约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福田殖等国外学者也纷纷寄赠研究论文和专著.1999年4月10日金溪县举办“纪念陆象山先生诞辰860周年学术研究会”,众多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应邀参加活动.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