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帕瓦罗蒂的悲伤
朱伟
帕瓦罗蒂的死其实是没有悬念。不到两年前,他的最后一次全球告别演出到北京,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音乐会在嘈杂的北京体育馆开幕,导致半个北京城交通瘫痪。在那个夜晚,看他披着漂亮的彩色围巾端坐在宝座灯光下,以电扇降温,借话筒以油滑的声音控制,像演唱流行歌曲一样绘声绘色演唱《今夜无人入眠》,来收获迷信他声音的大众狂欢,我只感到一种悲伤。那个夜晚,作为一个他曾充满磁性声音的热爱者,我已经向他告别过了。或者说,那是一个彻底冻结了我对他热情的夜晚,那个夜晚,刻薄些说,心中那个曾燃烧过我激情的老帕已经死了。
我心中那个帕瓦罗蒂其实活在六、七十年代。1965年他30岁,在斯卡拉歌剧院与只比他大8个月的摩德纳老乡、比他先成名的著名女高音弗蕾妮合作,唱《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而成名。他最有名的成名唱就是鲁道夫那首充满真情的《你这冰冷的小手》。那时的老帕,充满情感容积的声音真是构成了极迷人的男性磁性厚度。著名指挥家波宁吉就因为看中了他的声音可开发性,才拉他开始了与自己妻子,著名女高音萨瑟兰的合作。
萨瑟兰与帕瓦罗蒂的合作,使老帕的声音能量得以进一步发挥。萨瑟兰在六十年代取代声音已经衰竭的卡拉斯成为女高音之王,她的声音比卡拉斯更有高度、更漂亮。我一直觉得帕瓦罗蒂的高音之王,实在是她培育、激发的结果。他们合作在1968年录制多尼采蒂的《军中女郎》,老帕在那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啊,多么快乐的日子》中,唱出了他一生最著名的连续9个漂亮的高音C,那时他33岁,真是热力惊人。80年代后,他其实再不可能气势如虹地唱出这样的高音。萨瑟兰使他明白了美丽音色不仅是“音高的辉煌倾诉”,而且音高必须与漂亮的抒情结合起来,将高音域持续的华丽绵延成委婉曲折的诗意。随后,在贝里尼的《清教徒》中,他唱出了高音D,从此稳坐了第一男高音的地位。
这第一是指他的声音高度,并非指声音的表现能力。他与萨瑟兰的组合,也成为卡拉斯与斯苔芳诺之后的最佳组合。应该说,从声音内涵与对角色理解的深度,帕瓦罗蒂与前辈那些伟大的男高音是不能比拟的。在他之前,整个五、六十年代,有那么多修养优秀的男高音:吉利、比约林、斯基帕、斯苔芳诺,声音一个比一个漂亮。强大的声音能量,也有科莱里、莫纳科。
优秀男高音的标准,首先是声音的宽度,音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浓度与强度,音质还要漂亮,能表达声音的质量,这质量常常来自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帕瓦罗蒂最大的优势是音域的宽阔,而最大劣势则是典雅的气质,但这不妨碍他在六十年代后期与整个七十年代的能量发挥,其声音本身优势还是远超过了西班牙男高音多明戈,我以为在七十年代初:1971年《爱的甘醇》、《弄臣》;1972年《拉莫摩尔的露契亚》、《图兰朵》;1973年《清教徒》;全部是与萨瑟兰合作。他的黄金时代尾声大约是1984年与萨瑟兰合作的《诺尔玛》。
无论男高音还是女高音,热力四射、如雷贯耳、蛊惑人心的高音黄金期一般都很短暂。声音容积的急速大容量付出,很快就会使圆润的声音发干,宽阔的音域变窄。帕瓦罗蒂从1965年到1984年,延续了20年,已经是辉煌的结果。在我看来,他是在声音无法再满足歌剧生涯后,晚节不要,才渐渐堕落成为一个在大众舞台上,通过声音控制下的表演,疯狂赚钱的机器。这是一个从艺术走向骗术的过程。这行骗,指通过麦克风与高级音响,通过声音组织,不再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轻松放大声音效果,面对广场大众,获得了巨大的效果。他的演唱会,刻薄些说,其实就是越来越操控自如的声音游戏——当感情变成炫技需要,华丽就变成声音控制的油滑。
帕瓦罗蒂确实使歌剧向大众普及,大众不可能知道吉利,不可能知道弗蕾妮或者萨瑟兰,但全世界人都知道了他帕瓦罗蒂。他不需要拿出他真正唱高C、高D的声音,就能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里人为他疯狂,成千成万人通过他,不知道普契尼,但认识了《今夜无人入眠》的旋律。这不知道是歌剧的幸运还是悲哀。
我是固执地认为,美丽的声音只在珍藏中,通过麦克风与音响来放大效果的声音,本不是真实的声音,所感受到的其实是虚假效果。在广场上、大会堂或者体育场里,那就没有多少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歌剧了。艺术只在小众保护下才可存在,所以那些优秀的高音美声都是以尽量减少演出,预防声音过度开采而维护自己的美丽音色——它是需要吝惜与珍藏的。
从这个意义,我以为,如果说帕瓦罗蒂是“最后的男高音”,那也是指他的1985年以前。八十年代后,歌剧的听众都开始老了,年轻一代不再需求认真计较音质高低了,艺术越来越冷落,歌剧院前已经门可罗雀了。被快餐哺育出来的人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