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个乡下财主,认得几个字,却喜欢故作风雅.财主有一个儿子,十二三岁,顽劣异常.财主专门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在家教他读书识字、断句作文.先生教了半年,觉得此子过分顽劣、朽木难雕,便找了一个理由,要辞东归家.财主见留先生不住,答应放行,但临行之前,要先生出题,考考儿子的作文水平.
先生思索再三,出了一个简单的题目,让学生作文.没想到那小学生却如有神助,下笔如飞,不到一个时辰,竟将作文完成,看得老财主眉开眼笑,忙问先生“如何?”先生凝神不语,阅罢卷子,挥笔写下评语,告辞而去.老财主看那评语时,却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下联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横批是“七窍通了六窍”.捉摸半天,想出了一点眉目,不觉高兴得跳起来,对儿子说:“好儿子,有出息,先生都夸你文章写得好呢!”,儿子当然也跟着高兴,问财主:“先生是怎么夸的呢?”财主解释道:“‘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夸你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直上云霄的意思,说我儿子前程远大;至于‘七窍通了六窍’嘛,儿子你想,人有七窍,六窍都通了,是不是马上就全通了?意思是还差一点火候,在努一把力,好运自然就回来啦!”
听父亲分析的那么透彻,儿子当然也高兴,只是心里觉得先生从来没给自己那么高的评价.
老财主心里高兴,也就经常在乡人跟前吹嘘儿子如何了得,乡人听了,知道底细的就不置可否,不知底细的就跟着奉承一番,说少爷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为了再加一把柴,让儿子七窍全通,老财主有高薪聘请了一位先生,对儿子进行指点.第二位先生到后与那儿子一接触,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大惑不解,就把学生的作文和第一位先生的评语拿来对照一看,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第一位先生虽然没有明说,评语却写得非常清楚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谁知那鸟儿在树上说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离地(题)万里,都不知跑题跑到什么地方去啦!至于七窍通了六窍么,那就简直是一窍不通,根本是稀泥糊不上壁,朽木不可雕.经这先生一解释,财主和儿子都傻了眼,呆在那里半天不动弹.老先生呢,也撒手扬长而去.
清朝有个秀才写了篇蹩脚文章,请大学士纪晓岚批改,纪先生阅后,批了这样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不解,纪晓岚笑着解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也.”
其中“不知所云”是指作文();“不知所往”是指作文()
不知所云:语句不通,叙述不清;
不知所往:描写混乱,主题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