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就好了,因为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确会有不同的表现。其实同理,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啊,在熟悉的人、可以放松的环境中,就会多说点话、更乐于作出尝试;而在陌生的人和环境中,则会变得更为谨慎。那么,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表现如一呢,对不对?
我的建议是,孩子在家里乐于学习、表达和尝试,那就多鼓励她在家里学习、表达和尝试咯!这样她的学习也不会落下,还更快乐些,对吧?至于在幼儿园,我的建议一直是——
“家长要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透析膜。”什么是“透析膜”呢?就是要把老师传送过来的信息过滤一遍,选择合适的部分传递给孩子,而不是一股脑儿地都传递给他。因为老师有老师的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并非绝对真理,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孩子,所以父母就要发挥好这个“过滤”的功能,选择其中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部分传递给他,而屏蔽掉那些不利于成长的内容。
极端点说:父母要站在孩子这边,而不是老师那边。因为孩子正是从父母这里汲取到他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和支持力量。所以告诉老师:孩子在家里学得很好、表现得很好,她在幼儿园的环境下有另外一种表现而已,并不说明她学习不用功、或能力有问题(当然也不是她故意不跟老师合作,这一点也要表达给老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