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引用王充「论衡」「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的典故.最后,以「径寸翰」借代手中之「笔」,渴望能著书立说,以争取不曵
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时期,按历史时序排列史事.考察了夏、殷以来礼制增减的情况后,孔子说:"从此之后,即使过了百代,礼制的增减情况都可以把握,不外乎是文彩和质朴的交替.周朝借鉴夏、殷两朝的礼制而确定自己的礼仪制度,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订的.
古代留下来的《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孔子将这些诗全部配乐、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齐全.在编著《诗》时,孔子阐发了他的文学观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又规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方向,另外,他还提出"兴、观、群、怨"的诗学理论,阐释文学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孔子晚年喜好《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韦编三绝",就是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作为《易》的组成部分的"十翼",即解释经文的传文,有人说是孔子所作,有人说是后人假托孔子之名作的,但都与孔子有关.
《春秋》一本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加工订正.据说在写作《春秋》时,孔子该写就写,该删就删,连子夏等人都不能插嘴.孔子说:"后世人知道我孔丘是因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也是因为《春秋》."
可以说,在先秦时代所有的学派和学者当中,孔子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献方面,作出的贡献最大.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这些文献,如《诗》、《书》、《礼》、《乐》,后来都被孔子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