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诗歌方面继承了《诗经》、“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状况和民生疾苦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写的是在公元716年八月的一天,一场大风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刮破,大雨又接踵而至,屋漏雨湿,诗人彻夜难眠,由此而感慨万千.在诗歌中,诗人面对着“屋漏雨湿”的悲惨局面,从内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这里,诗人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到人民,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与真诚的热爱,而且也表现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以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伟大情感.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和暴雨及其“屋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穷苦人民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在首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宏伟壮丽的理想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此真挚的情感,如此美好的理想,在诗歌中闪耀出炫目的光彩;也真是这样的伟大理想,诗人才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然而,这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歌的诗眼,它也最集中体现了诗人伟大理想.以此作结,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这样更有效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