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面的因素,但还有更重要的: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
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所以说,我们大多数时候看不到彗星是因为只有在彗星靠近太阳时彗星才会产生巨大的彗尾,才会受激发光.而且,说彗星轨道又偏又长也不完全正确——有的彗星轨道是抛物线乃至双曲线,也就是说它进入太阳系一次就不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