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早期恐龙介绍
异齿龙,善跑,三种不同种类的牙齿,分为门牙、犬齿、臼齿三种,类似哺乳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异齿龙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或者本身有几种不同牙齿的恐龙.的确如此,异齿龙的牙齿有三种不同形状,三种不同用途:前面锋利的门牙用来咬断树的枝叶;后面的板牙则用来咀嚼磨碎食物;而那些类似犬齿的獠牙,可能只有雄性才有,大概是用来当做武器使用的.前肢结实.
异齿龙生活在距今2.05亿年的早侏罗世晚期,生活在半沙漠化的环境里.它长约1.2米,重约2.5千克,头长约10厘米,是最早、最小的鸟脚类恐龙之一.异齿龙,顾名思义,它口中生有不同类型的牙齿.它上颌最前端长着小而尖锐的上前齿,与下颌的角质喙相对应,用于咬住树叶;上颌前部生有肉食型的牙齿3颗,第三颗是獠牙,与下颌第一颗獠牙型牙齿相对;两颊牙齿齿冠边缘呈凿子状,紧密排列,用于咀嚼食物.有的异齿龙没有獠牙,所以有人认为可能只有雄性才有这种牙齿.异齿龙通常四肢着地或站立吃食,只有在遇敌逃跑时才两腿奔跑,奔跑中为了平衡身体,尾巴会甩来甩去.科学家推测,异齿龙在吃食时,用喙一片一片啄下树叶或茎,集中在口的两边,然后一起咀嚼,咀嚼时下颌轻微向后挫动,样子颇像现代牛羊进食.它的手第四、第五指很短,但前三指长而灵活,并且有爪,因而它能够挖掘一些多汁的植物根吃,既有营养,又补充水分.它或许还会挖蚁巢吞吃蚁类.
异齿龙科:鸟脚类恐龙是恐龙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它由一些变化多样的素食恐龙组成,包括四个科:异齿龙科、棱齿龙科、禽龙科和鸭嘴龙科.鸟脚类恐龙虽然全部都是素食性的,但是由于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却有着诸多不同,各科之间,甚至下属的各属之间差别都很大,充分显示了恐龙对中生代地球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
我们先来介绍异齿龙科.本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属:拉那龙属、阿伯瑞冠头龙属、里考黑龙属和异齿龙属.它们的牙齿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颊齿具有高的齿冠,齿冠像凿子的形状,前上颌骨和齿骨上都长有犬齿状的牙齿.但是不同的属显示了对素食性不同程度的特化: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排列疏松,齿冠对称,有一个明显的齿环,齿根不加粗,与齿冠明显地分开;拉那龙属的齿冠与阿伯瑞冠头龙属类似,但是齿冠靠得很近,甚至一些牙齿出现了重叠现象;在里考黑龙属中,牙齿齿冠仍然对称,但内外两边具有凸起的轮廓,较粗的齿根有轻微的收缩,而且靠近齿环,齿冠的长度在比例上要比其宽度大得多.在异齿龙中,齿根粗大,其横截面有点近似方型而不是圆形,没有齿环或齿根不收缩,齿冠不对称,下牙齿冠外面较直,内面较凸起,而上牙齿冠的情形却正好与此相反.凸起的表面具有釉质,而较直的表面不具有釉质,然而在阿伯瑞冠头龙属和拉那龙属中则在两边均具有釉质.这一科的牙齿趋向于齿冠较高.在拉那龙属中,沿着横向嵴有一对向内倾斜的磨蚀面,说明了其上下颌的运动是严格垂直的.在其它的属中,牙齿的磨蚀面则通常是从一个牙齿连向下一个牙齿的.
很明显,异齿龙科是一类活跃、敏捷、两脚走得很快的素食恐龙,主要取食地表或灌木丛中的植物.它们首先吃高于地面1米以下的植物,前上颌骨吻端部分牙齿缺失,角质缘的产生以及前上颌骨前边缘变窄,说明了它具有对植物进行相对选择的能力,由于与前齿骨相咬合,前上颌骨牙齿产生了一个磨蚀面,表明这些牙齿不仅能够穿破被咬住的食物,而且还可以切断它.它们的第一颗前上颌齿小,形状像钉子,稍微弯曲;第二颗较大,靠近舌头的一面有一个小的舌架,与第一前上颌齿类似;第三前上颌齿为犬牙状,两边的边缘小齿都有小范围的小锯齿.所有这些前上颌齿均完全地被一层釉质覆盖着,齿冠内表面有一个磨损面,是与前齿骨和它的嘴鞘的上边缘不断咬合的结果.
在阿伯瑞冠头龙属的标本中,前上颌齿列没有犬齿状牙齿,可能它们代表的是雌性个体或幼年个体.阿伯瑞冠头龙属的颊齿呈凿刀状,小齿状突起仅位于齿冠最上部的1/3,前后边缘明显分开,因而,远的小齿与牙齿的基环相连结.在齿冠颊面中部有一个宽的突起的迹象,但没有棱的出现.在阿伯瑞冠头龙属中,上颌齿列各个牙齿齿冠的顶端不是对称就是稍微指向后方,有4-7个小齿指向齿冠顶部,并且由前边缘与基环相结合.
在异齿龙属中,齿冠高而强壮,大的初级棱位于齿冠颊面的中央,其余的棱比初级棱均显得稍微有些弱,在最外边的棱和初级棱的中间发育有单一的次级棱,没有齿环.在异齿龙属的标本中均发现有极度磨损的牙齿,牙齿磨蚀面的角度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其范围从45度到65度.而在拉那龙属中,相关的角度可达75度到80度.
所有这些细小的差异,都说明异齿龙科内各个属的恐龙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中具有对不同的小生境的细致选择,这种细致的选择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确实是能够充分利用所有陆地生态位的成功的动物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