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内外物质和信息的沟通,细胞和细胞间信息的相互交流,多凭借存在于膜上的特殊"通道"、运载蛋白或膜受体的介导.受体与专门的配体(激素、调节因子或某些物质)相结合,通常配体并不进入细胞内,只是将信息传入胞内,膜受体对其配体的结合特异性强、亲和力高,比非特异性的吸附高出好多倍,且在每一细胞表面有一定的数量.受体与其特异的配体结合后常可直接、间接地引发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而膜受体一旦因某些原因发生变化或缺陷,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外或细胞间信息传导障碍,进而引发疾病.
韩国科研人员最近发现特殊细胞膜受体,它与部分肝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及其癌变有关据韩媒体日前报道,种名为TM4SF5的细胞膜受体是由首尔大学、光州科学院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的.事实上,早在10年前就有科学家发现了这种细胞膜受体与胰腺癌有关联,但当时他们未继续研究它是否能引发其他癌症.研究人员指出,在他们所掌握的韩国所有肝癌资料中,约77.8%的患者具有TM4SF5.随后的实验和观察结果显示,过于活跃的TM4SF5会阻断肝部细胞间的联系,导致肝部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最终引发“细胞多层生长”.上皮细胞在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具有活动能力,其迁移能力随之增强,而“细胞多层生长”是癌变的显著特征之一.研究人员认为,发现TM4SF5与肝癌有关,有助于推动癌症预防研究,抑制有害的相关受体变得过度活跃.
细胞膜伸展突起与细胞正常运动、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免疫细胞对异物的吞噬等紧密相关,但细胞调控细胞膜伸展突起的分子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以往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细胞结构蛋白重组对细胞膜突起的调控方面.由旅美华人科学家陈贤明领导的一研究小组,在以研究消化性疾病见长的美国著名梅奥医学中心消化病基础研究所,利用体外胆管上皮细胞感染模型,探讨了隐包子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细胞膜内的过程,发现隐包子虫的子孢子在侵入宿主细胞膜内时,诱发大量宿主细胞膜载体及水通道聚集,导致细胞膜出现局部快速水内流,从而促使局部细胞膜伸展突起,首次证实了局部水内流在细胞膜伸展突起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负责人、梅奥消化病基础研究所所长尼古拉斯·拉卢索指出,尽管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但由于隐包子虫感染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尤其是对免疫缺乏症患者(如艾滋病)和新生婴儿的危害性更大,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这项研究提示人们,抑制宿主细胞膜突起的形成,则可阻断隐包子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细胞,从而阻断其感染途径;该原理亦可能同样适用于其他依赖宿主细胞膜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的防治.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是当前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与肿瘤细胞膜的伸展突起相关,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都发现,许多肿瘤细胞表达的水通道分子是增强的,因此进一步探讨水通道相关的细胞膜突起在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