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2.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