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山水诗方面,《滁州西涧》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的诗,闲静恬淡,含蓄简远,颇得陶渊明的赏识.明胡应麟曾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诗菽》)从上面这首《滁州西涧》诗,可见他的这一风格.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于德宗贞元元年(785)秋改任江州刺史.诗大约就写在此时.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涧就在滁州西门外,俗名上马河.这条河到北宋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守滁州时已经“无所谓西涧者”,淤塞无水了.但在韦应物时代,这条西涧却是个幽美的所在,不仅深深吸引了诗人韦应物,而且这首描写西涧风景的小诗又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一代的读者.
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诗人写西涧的优美、幽静,譬如摄像,涧就是一个聚焦点.诗首句写涧边,二句写涧上,三句写涧潮,四句写涧渡.虽然“涧”字只一出,但句句不离涧水,把一个“西涧”描绘得画一样真切.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诗人罢任闲居西涧,他不仅留恋西涧风和日丽的景色,也欣赏西涧日暮雨急的情致,诗的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就写的是另外一种情境: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上下两句合起来,组成一幅动静相映、野趣横生的画图.此时的西涧恐怕就会给人以空旷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诗人因家贫流连西涧从中领略西涧的另一种美,但这些物象进入诗人的意识所形成的形象毕竟同幽草、深树、黄鹂不同.“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意象苍茫,情旨高远,千百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中“野外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似即脱胎于这两句诗.
这首诗构思、练字都十分精巧.先拿一二句来说.本来是写客观之景,可一个“幽”字、一个“深”字,暗暗地融入了诗人的感受,配以“生”字和“鸣”字,就把景物写活了.第三句在“春潮”与“雨”之间用一“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来的,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地连在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一句写渡江,用“无人”说明“野”,显出一片荒凉之意,而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无舟,一个“自”字描绘出在潮、雨中任其横浮的情景.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