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全文,此章讲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选取《康熙字典》对“尤”字的部分解释:
《说文》尤,异也.
《徐曰》乙欲出而见阂,则显其尤异者也.
《注》尤,异也.一曰甚也,过也.
故我的意见是,这里的无尤,直译应该解释为“不会突出”.配合前文,意思就是因为不与人争,故于做人处事时,不会过于彰显一已的立场,而招至或激化矛盾.
若再做二次诠释,则于事前,便是无忧虑;于事后,便是无过失.
该章对尤字的理解不会出原则性的差错,而对水的“不争”的理解,才是关键.
如果把“不争”,理解成一种谦让、一种大度,一种主动的去奢取俭,一种雷锋精神式的全不为已专门为人,等等这类施与式的、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让度,我认为会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虽然这章写了“处众人之所恶”,只是说水可以处众人所恶之地,但不是说,水非要处恶地.有高台、有香瓶,有需要的地方,它都无选择地去.在需要它的地方,不论恶不论善,不论贱不论贵.水的德,不但在于能融,更在于其能让所溶之物障显它自己.
第二章“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都是告诫世人不要有取舍的心.水的德,不在取恶舍善,在于其包融,一种能融后的大.能融而障显各异的德,才是真正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