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谈谈史记这门课程的感受体会!500-1000字左右,
1人问答
问题描述:

谈谈史记这门课程的感受体会!

500-1000字左右,

戴景民回答:
  没感受,要说感觉有一点点.就是大部分是真实的,不过起重有些也是受司马迁个人观点影响,造成了历史人物的扭曲   内涵深厚、博大精深的史学和文学巨著《史记》.这对于我们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深深的困惑:选修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如何进行?面对这部辉煌巨著,又从哪入手?半学期的实践,漫长的反思,笔者总结出四点体会,以期与同仁互探共思.   一、导言:《史记》入门教育   为何要开设选修课?如何学习选修课?为何要学《史记》?选修课如何考试?这是学生自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最感困惑的地方.因此,在进入《史记》学习之前,必须以“导言”的形式,给学生拨去疑惑,提高认识.导言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修与必修的关系;选修课的学习方式与考试;《史记》选修的意义.这里,最主要的是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学生或许这样认为:《史记》是史学、文学名著,是文言文,选修当然从历史开始.可是学生不明白,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为什么要单开《史记》选修课.他们不明白《史记》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厚实滋养.于是,我以此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史记》的意义.   我先从“炎黄子孙”一词带领学生追本溯源,使学生知道了黄帝神奇诞生、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故事.正是靠着对这一“人文始祖”的认同,中华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后指出:这一点,正源于《史记》,源于司马迁,是司马迁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整合作出的巨大贡献;《史记》是中华民族的“家谱”,记载了伟大民族五分之三的“家族史”,作为炎黄子孙,能不读自己的“家谱”吗?之后我又结合韩兆琦关于《史记》作品教学的几点意见和袁传璋《司马迁与中华文明》两文,动情地讲述《史记》思想的先进性,对民族心理性格和智慧形成与塑造的作用,讲其出神入化的叙事艺术和穷形尽相的写人艺术;讲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苟活人世的原因与目的;甚至讲到当代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对《史记》的痴爱.如果说《史记》是一座高山,一座宝库,那么我的讲述,正是点其“崇”言其“胜”,能吸引学生去探奇揽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导言课”,让学生认识到的不仅是学习的方式和意义,更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史记》是每个有文化的炎黄子孙的责任、使命和义务.   二、原则:“文”“言”并重,“人”“传”统一.   《史记》语言精致典雅,明白晓畅,非常规范.学生要学习文言文,要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史记》是不可或缺的样本、范本.学习古代语言,打实高中阶段的文言基础,当然是学习《史记》的题中之义.课文编写者通过“积累”练习也鲜明地告诉了其意图.不过,正因为《史记》语言的丰富性,所以学习语言时特别要突出“精要”“常用”特点.文章里的语言不可让学生全盘接受,那势必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加重其负担.哪些词语要重点掌握,哪些是一般掌握,哪些干脆不要掌握,教师要给学生点明.如学习《夏本纪》,“等”“摄”“诛”“克”“度”“相”等必须掌握,至于“襄”“刊”“祗”“台”则无须掌握.   坚持语言教学,轻车熟路.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见言不见文”的误区,避免上成单一的语言课或训练课.这么一来,选修课程《史记》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在重视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更要突显“文”之因素.什么是“文”呢?就是人文,就是文学,文章,就是文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使学生学到《史记》的精髓,受到文化经典的熏陶.“文”“言”并重齐举,是我们第一个要牢牢贯彻的原则.   谈及“文”,其义丰富无比.什么思想、历史、文学、人本等,都可以教.但是,若从《史记》自身特点和选修课要求看,在“文”中,我们更要突出“人”与“传”两个最关键的东西,它们是教学的主脑、主线,是教学时用力打造的东西.   文学是人学,传记文学是专门写人的.《史记》是第一个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的.全书记录了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刺客游侠、士农工商,乃至巫卜倡优,蕃夷首领等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以深刻印象有一百多人.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司马迁认为,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它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晒,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于是乎,史学成了文学,文学成了人学.学习《史记》,我们必须高扬“人”字大旗,带领学生感受传主的成功与得意,失败与失意,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分析各种因素对他们成长历程的影响,评价他们的功过得失,形成自己知人论世的评价人物的能力.每学完一篇传记,我都要求学生谈谈对传主的感受,写写对传主的评论.这就是课程目标定位,是努力教给学生的人文种子.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面而恰当地指出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就是文学传记,或者叫传记文学.教学中,除“人”之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传记文学”这一文体了.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传记文学,要求的是对人物——传主——人生故事和命运轨迹的如实反映.作者可以想象、推想,但绝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和特定的历史情境.表现手法也较为单一,以叙述为主体,以描写、议论为辅助.故叙事艺术,写人艺术和叙事语言是该文体最主要的艺术要素.突出“传记”这一特征,除使学生认识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外,更要使学生学习司马迁作为创造家,用这种狭窄的体裁,硬是谱写了中华儿女一曲悲歌壮歌,让历史人物都有了鲜活的面容的创造精神和艺术.   司马迁叙事常设主脑.评论家马步瀛评说: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主旨.如《吴太伯世家》“让、争”二字为主,《鲁周公世家》以相臣执政为主,《陈丞相世家》以阴谋为主,《魏其武安侯列传》以权势相倾为主.如此,太史公化零散材料为神聚,举重若轻,堪称高妙.须给学生点明,悟其匠心.司马迁叙事还注意详略得当,讲究波澜起伏,气象万千.写人则穷形尽相,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善于将人物对比映衬,尤善为人物设计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的着力点.   还有,传记文学是不大可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而司马迁总是能通过人物的行动与语言来表现,故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实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夏本纪》,写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这是什么心情?尤其听到屋内儿子的啼哭声,会是什么滋味?这么一想,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大禹的距离.教《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受“胯下之辱”有个精彩的细节:“信孰视之.”为什么要“孰视之”?那会他在想什么?这么一问,肯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会深入探讨甘心受辱的原因.   “人”“传”统一,既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课程性质,又符合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也是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的第二个原则.   三、教材:审慎灵活选择   选修课的特色是“选”,即选择性、自由性、灵活性.我们对它的努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