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既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史,又可以说是散文.它记载了先秦的历史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多采,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以儒家思想、等级次序和宗法伦理道德为线索,内容大到诸侯争霸、外交和战争的记述,小到各类礼仪规范、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上各种风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道德观念,更有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真是什么都有,且全书是以记叙、评论为主,语言亦具有文学性,所以也可以说是古代记事散文典范.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肥城为古肥子国,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
相传左丘明告老还乡(约公元前470年),即一直居住在都君庄(即今肥城市衡鱼村),且世代繁衍于此已80代.现尚有左丘明所植银杏树一株,及相传为左丘明用过的石碾、石碓、左丘井、左丘明后裔为感谢唐太宗敕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625年)所植的槐树、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丘行键的墓碑、左丘明六十九代孙丘涟的故居、孔子七十代孙袭封衍圣公题写的匾牌等古迹和文物.
左丘明死后(约公元前450年),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宋王去非“吊左丘明墓”诗云:“荒草迷离土一堆,坟前古木亦凋衰.传留千载英魂渺,每到都君一泪垂.”左丘明墓虽几经战乱劫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遗址尚存,现正在修复之中.
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肥城地方政府和海内外丘氏族人,正积极进行左丘明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左丘明陵园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丘府、丘祠的建设也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一、左丘明其人
左丘明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论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公冶长》)从孔子的语气中不难体会出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耻.由此得知,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与孔子关系甚笃.有人就此认定左丘明必早于孔子,“因为孔子这段语言把左丘明放在自己之前,而且引以自重”[2](P.52)其实,仅凭这一条就断定左丘明早于孔子显得证据不足.更多的史料说明左丘明为孔子同时代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四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与这段内容相近的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由上述史书记载可知,左丘明曾与孔子同观史书,左丘明作《左氏春秋》的目的就是避免“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为了保孔子《春秋》真意.《左氏春秋》乃依孔子《春秋》而立传①.对于孔子与左丘明同观史书之事,严彭祖《严氏春秋》引《孔子家语·观周》篇也有类似的话: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周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左丘明之所以能写出《左传》这样的煌煌巨著与他是一个史官有很大的关系.《论语》孔安国注称他为“鲁太史”.《汉书·艺文志》自注称其为“鲁太史”.新近发现的孔府档案的新资料《左传精舍志》称左丘明“世为鲁左史官”②.左丘明的姓氏与他的职官是相联系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丘明为左史官,以官职为氏,当姓左.《左传精舍志》卷五《姓谱》更证明了左丘明姓左.
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子封于营丘,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其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其以丘为姓者,印生商,商生,生尚亚,亚生采,采生娄嘉.嘉因生胡公,恐后及难,遂奔楚,世为楚左史官,生子均……(周景王)十有六年,楚公子比轼其君虔于干溪.相之子(成)避国乱遂适鲁,为鲁太史.(成)生丘明,世为鲁左史官.姑自迁楚以来,因以左为姓氏.其后裔十五代孙名起者,工文学,王莽征召不就,恐及于祸,又去左袭丘,隐居陶阳,复以丘为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