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把握驳论的能力.
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学生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学生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三问.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三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课文.
本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