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分析: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第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