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四层.
核反应区从太阳中心至大约0.25太阳半径的区域.体积大约只占总体积的1/64,但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太阳能量的99?是在这里产生的.核反应区的温度高达1.5×107K,压强高达2.5×1011个大气压.在这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反应,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种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辐射区在核反应区的外面大约0.25~0.86太阳半径的区域.其密度和温度都很快向外减少,核反应区产生的能量经此区以辐射转移的方式向外传播.
对流区在辐射区的上面至太阳表面附近的区域(也叫对流层).在这里,密度和温度进一步向外减少,主要以对流方式向外传播能量.由于外层氢的电离造成此层内气体比热增加,破坏了辐射平衡要求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物质难以平衡,产生流动,进而发展为湍流.
太阳大气对流区及其下面部分是看不见的,合称为太阳内部或太阳本体,其性质靠理论计算来确定.而对流区上面的太阳大气,其性质可以由观测来确定.太阳大气大致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个层次,各层的物理性质具有显著差别.
光球层在太阳大气的最下层.厚度约500千米,相对于太阳半径,光球层很薄,有时就被称为太阳的表面.光球层的底层温度较高,约为5800K,上层的温度较低,约为4400K,所有的太阳辐射都是从这一层产生的.光球中布满米粒组织,它们实际上是对流层里上升的热气团冲击太阳表面形成的.在光球的活动区,有太阳黑子、光斑等.
色球层光球层外面是色球层,平均厚度约为2500千米.由于光球层太亮了,只有在日全食时,观测者才能用肉眼看到太阳视圆面周围的这一层玫瑰色的光辉,平时只能用专门仪器(色球望远镜)才能看到.色球层的物质很稀薄,大约只有10-9千克/米3,并且随高度增加,密度急剧下降.在色球层内,温度从光球顶部的4600K增加到色球顶部的几万度.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色球层经常产生激烈的耀斑爆发以及与耀斑共生的日珥等.
太阳的分层结构
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也是最厚的一层.在日全食时,在色球层之外可以看到广延的白色微弱光辉,这就是“日冕”,日冕主要由高度电离的离子和高速的自由电子组成.日冕物质以很高的速度向外膨胀,形成所谓的“太阳风”.在地球附近,太阳风的速度约为450千米/秒.日冕的温度最高可达200万K,其中气体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米1011个气体原子,接近真空.日冕的形状非常不规则,随太阳活动的强弱而变,当太阳活动剧烈时,日冕接近于圆形,当太阳活动较弱时,形状较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