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内在的因素引起,如生理状况的变化可能引起太多态度的改变,但主要的还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想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就必须研讨这方面的方法.
1.利用传播和沟通的方式灌输新的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经形成的态度.提供新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方法:
(1)知识的来源.沟通是一种人际行为事件,因此听众对于提供新知识的沟通(如演讲人)越信服,其态度上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2)媒体宣传效果.不仅受宣传者本身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宣传者所使用的媒体的影响.许多研究结论指出,口头传播消息比印刷物传播容易改变对方的意见;对于影响投票者的态度,面对面的街头演说竞选比透过大众媒介的宣传方式来得有效.
(3)片面说明和双面说明.传播者提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论点和同时提出不利的论点,来证明前者强于后者,这两种方法哪种对态度的改变较为有效.据哈弗兰(Hovland)等实验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传播者具有不同意见者,双面方式较有效,而对那些与传播者具有相同意见者,则只强调其赞同的一面则有效.此外他们又发现受良好的教育者,受片面方式的影响较小,而受全面方式的影响较大.
(4)情绪.传播者传播知识时,有时想利用信息接收者的恐惧情绪以促使他态度改变.例如,告诉对方如果以错误方式刷牙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吉尼斯(I.L.Janis)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恐惧感越强烈,则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若宣传者要求人们立即转变态度,则高恐惧会成为一种动机力量,激励人们迅速改变态度;若宣传者连续延迟一段时间改变态度,使情绪因素的作用下降,其他因素上升,过强的恐惧情绪反而不利于态度转变.
(5)结论明确与否.传播者传达知识时,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只提供引起结论的有关资料,让接受者自己下结论.二是在传播过程中表明结论.哪一种形式对于态度的改变有效果.据哈佛大学的曼得尔(Mandell)实验,发现在传播过程中,以结论的方式较易改变对方的态度.不过严格说来传播的知识内容的难易,传播者的特征和信息,以及接收者的能力(接收者是否自己下结论)也都有影响.
(6)沟通者的企图.当听众发觉沟通者企图改变自己的态度时,往往产生警戒心而逃避,因此效果将会减低.沃尔德与弗斯德格实验指出:当信息接收者感觉不到沟通者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容易接受意见,而改变态度.
(7)反复提示.有关沟通的许多研究指出,反复的效果并不在于人们较容易相信多次反复的消息,而是反复的结果消息会扩散到较广泛的范围.而人们再度听到来自不同地方的同样消息时,便容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