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其正确合理的思想内核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以传统的中和精神来追求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集合体,人与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P.82“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23](P.537)对自己的利益追求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益占有的多少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差别和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也不是要取消差别与矛盾,相反,一定程度的差别与矛盾运动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这种差别与矛盾,在自发的状态下有可能尖锐和激化,从而发展为对抗性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利益差别与矛盾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和谐社会,一种是动荡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这一时期正是两种发展前途的“临界点”.此时,以中和精神来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就尤为紧迫.传统的中和之道,在承认差别、矛盾的前提下,特别提倡“和而不同”,认为只有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相互补充,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协调,才能“和实生物”,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彼此结合的整体作用.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没有任何差别的一致和雷同,就会“同则不继”、“尽乃弃矣”,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应该承认差别,保持适度,追求和谐,注重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在多样中求得统一,在动态中求得稳定,在互利中求得共赢.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承认在现实社会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诸多的差别正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这种差别的展开就是社会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运动,但是各种矛盾运动要保持在统一体可容许的程度内,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和谐.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义.其次,以传统的中和精神来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自然是人类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社会之本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意识和灵性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于是人从与自然浑然为一进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就意味着人与自然有了巨大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丝毫不能改变人来源于自然界并将永远依存于自然界这一事实,所以这种差别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换句话说,人是“万物之灵”但并非“万物之主”.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但是,征服与改造要有一个合理的度,正像在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好庄稼一样,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中也不可能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肆无忌惮地夸大人与自然的差别,而是要将这种差别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追求人与自然间的和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步入了一个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不自觉地走了一条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之路,人与自然的差别演化为尖锐激烈的矛盾.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作为传统生存智慧的中和之道,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深刻反思现有的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古代的中和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直强调天人一体、天人合一,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反对“暴殄天物”.孔子曾经具体论道对鸟类、鱼类的保护,强调对鸟鱼要“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4]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应当重新认识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追求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且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善待自然,在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始终秉承“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中和之道,“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从而使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能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再次,以传统的中和精神来追求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和谐.在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日益认识到和平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平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中国传统的中和之道为这一世界共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注脚和资源支持.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推崇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25](P.197)史学家汤因比在《谁将继承西方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一文中也说道:“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传统中和思想所倡导的“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协和万邦的相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和谐、秩序、仁爱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在努力维护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应把传统的中和精神转化为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兼爱宽容的基本准则,推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谐,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的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