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出门无所见,百骨蔽平原.路有饥夫人,抱子弃草间.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北京是什么?
2.这种状况何时得到初步好转?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1.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2.大丈夫应立大志,像傅介子(西汉昭帝时出使楼兰)、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么老是埋头于笔砚之间呢?
1.材料2出自谁之口?你知道这段话包含了哪一成语?
2.请简要概括这两人在历史上所起的共同作用.
(以上问题答案简洁、明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