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到:古之君子没有缘由,是不可以让玉离身的,其中谈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瑕:指玉上面的斑点,瑜,指美玉,玉的光彩.忠:意为忠诚忠心,一心一意.玉中有瑕疵,是正常的,再光彩照人,都有缺憾.但恰恰因为它有缺憾,才使它变的真实美和可爱了.但是在品玉赏玉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这个极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往往愿意不断地砍价,似乎以越低的价格购买,才越有价值.(当然,这与经济实力联系着);第二,拿起一块玉,千方百计挑毛病,一定要找到棉绺杂质或工艺上的不足等等,以确认这块玉是有毛病的.以表现我是有水平的.以这样的态度品玉,其实不是体现了我们平常为人处事的一些特点吗?它助长了我们变的挑剔,刻薄,求全责备,而越是这样,越难以满足,越难以满足,越助长"贪嗔痴",又如何谈到平和宽容这些美德呢,心不平,又如何保障身体健康呢.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改正错误,增加善,减少恶.虽然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但说起来容易极了,而做起来又难极了,以至于人们常说:说和做是两回事.说别人很容易,说自己很难----挑玉的毛病很容易,但反观自己很难.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什么是忠:表里如一是忠,一心一意是忠,我不但把我的美也把我的丑,公之于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坦诚更忠呢.再想想:有没有完美?玉的这一品性能给我们启发吗.当我们接受玉的不足,看到其缺憾能微笑着赞叹它的独到之处时,你对生活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了.你能不赞叹玉在养人吗.真的,我就是这样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