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也有一段子夏对魏文侯谈古乐演奏过程的话说:"谈到古乐的情况,那就是:进退齐一,音和而宽广,所有弦啊、匏啊、笙啊、簧啊等乐器,都各就各位地守候着击鼓人,先击鼓,后鸣饶。然后调之以相(古乐器),促之以雅(古乐器)。君子就这样说明乐理,就这样说明古乐乐理。"
这是从乐器方面说明一曲古乐的演奏过程的。这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乐曲演奏过程可以互相参证和补充的两个说明吗?因此,决不能因它出自西汉人之手而加以排斥、忽视,仍应作为研究古音乐的重要材料,并借以聊补孔子《乐经》亡佚之缺,从中窥探《乐经》真相一斑。
多少年来,曾有人否认我国古代有七音的事实,其实,上述战国秦汉间关于音乐的文献资料已可驳斥这类说法的荒谬,而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两千四百年前的编钟等乐器,则更可以物证来驳斥这类说法的无知了。
孔子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大音乐家,他是音乐的实践家,自己能唱歌,同别人一道唱歌,唱得好,就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他对音乐有极高的欣赏水平,在齐国听了《韶》的乐章,很长时间连食肉也不知肉味,并说:"想不到音乐感人之深到了这种程度。"他又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不但精通乐理,而且对音乐在教育上。在个人品德修养上的巨大作用和意义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孔子看来,乐是作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