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斯莱(HenryGwysJeffreysMoseley,1887—1915),英国物理学家.对化学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的实质性内容的研究颇有贡献.他于1913年测得50多种元素的X射线光谱,从中发现光谱特征线的频率和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内在关系.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的关系,并由此得知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周期表比按原子量排列的更为科学,他指出:“各元素X射线的波长非常有规律地随着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的顺序而递减…….”他利用X射线去研究元素,为化学、核物理学和原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奠定了基础.
2、自1869年门捷列夫给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以来,至少出现过700多种不同形式的周期表.人们制作周期表的目的是为研究周期性的方便.研究对象不同,周期表的形式就会不同.1905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根据元素周期律将当时发现的元素进行排列,制成了众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这种《元素周期表》是针对化学课程的需求而制作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前应用最多的就是这张维尔纳长式周期表.
3、瑞士物理学家鲍利(PauliW)在1925年根据光谱分析结果和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提出了鲍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个原子里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在同一个原子里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1939年,鲍林(Pauling,美国化学家)根据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又称鲍林能级图,为能量最低原理找到了能量升降的阶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Hund)根据大量光谱实验,提出了洪特规则,即电子在等价轨道上分布时,总是尽可能以自旋平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这样才能使原子能量最低.以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工作为奠基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理论则揭示了核外电子的周期性分层结构.因而,元素周期律就是:随核内质子数递增,核外电子呈现周期性排布,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递变.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