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而那早已约定俗成的仪式中,也包含着对先祖的纪念,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土家人重情谊,过年之前,定要按长幼或远近给先祖们上坟,说是给先祖备“钱”买年货,而且祭祖时要按已故长辈的辈分高低来确定先后顺序上坟.上坟时要用标准的三叩首.上坟还只是第一道礼节,待到春节那一天,要在团年饭前摆上一桌“亡席”,还在桌下烧纸钱,说是让先祖们先享用,烧纸钱是给他们的拜年钱.
土家人住山区,山上天寒地冻的,所以在守夜时便有了围坐火堆的习俗.但凡是农家人,家里都有一间专烧柴的房子,多用于熏肉和取暖.我们常在祖母家守夜.每逢年关,祖母总是要准备许多木柴,特别是要找出一根大柴来充当守夜时的“火主”.
每当守岁之夜来临,夜幕袭来,祖母便会将一堆上好的引火物点燃,那淡黄色的火苗如金子般美丽,偏又是那么的热,让整个屋子里充满了热气.欢声笑语也随之解冻,随着火苗的不断跳跃,一些较细的木柴已经开始燃烧起来,而较粗的也渐渐冒出了青烟.有的木柴未干,则一头冒出了青烟,另一头开始渗出水珠,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由于祖母在一旁不断地吹火,一会儿,“火主”便燃了起来,火焰染上了一丝红色,映在祖母脸上,喜气洋洋的,映在我们脸上,也平添了一丝欢乐.农家讲究不生二次火,尤其是点燃后的岁火,更是马虎不得,徜若这“火主”不能一回点燃,那整个春节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火主”还得燃一夜,徜若中途断了火,那便象征这一家会断了香火,一年都没什么喜庆味儿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振天撼地,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诞生,毁灭虽只有一瞬间,却如万千朵仙花,异草般美丽,在天空中争奇斗艳.
炮竹响起不过瞬间,结束也不过瞬间,但那新春的祝福,却送进了人们的心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的春节有着家乡的味道,正如那爆竹声后的春意,久久的回荡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