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善于从国际国内的大局出发观察、认识宗教,调动和发挥宗教界的积极性,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广阔视野,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中国宗教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及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三者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加以认真总结的理论产物,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从而有助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条主义理解,有助于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名下的某些模糊观点.诸如片面地把宗教归结为政治性意识形态的观点,把宗教“鸦片论”等同于“毒品论”的观点,认为宗教将在短期内消亡、消灭的观点,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客观上也为宗教学说的理性思考树立了典范,为学术创新和繁荣创造了氛围和条件.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有助于提高宗教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认识,消除种种疑虑,甚或对立和紧张,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身宗教信仰的认识,使其发扬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积极因素,自觉限制与消除不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消极因素,进而推动宗教自身的良性的、健康的发展.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制定合乎国情、教情的宗教政策和合乎宗教特性的、规范的宗教行政管理工作法规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表明,凡是执行符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的开展就顺畅、稳健,宗教生活就正常、适度,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就协调、适应;反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视宗教为落后、反动的代名词,为异己力量,欲一举消灭之,其结果是,不仅使宗教界遭受劫难,而且也必然遭到反弹,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融洽与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尤其是其中的适应观,涉及了宗教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即宗教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即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的关系、不同的有神论者即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关系等广泛领域.在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崭新社会制度和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使这种种关系协调融洽,实在是一项空前的富有挑战性的伟大实践.我们认为只要遵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社会各界也都做出自觉的努力,就一定会大大增强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发展和进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座里程碑.可以预期,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根据时代的发展、宗教的演化和宗教工作的新鲜经验,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宗教理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