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徐霞客游记:搬到纸上的大风景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生于晚明的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中国历史上地理学、文学的伟人,更是长篇游记拓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生在江阴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但在晚明糜烂的社会风气里,他自青少年时代就厌憎科举之学,而对史地、游历之类的书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到了22岁的时候,乃束装就道,开始出游,自此30多年间,其足迹遍及我国华东、华北、中南、华南、西南十六个省。他大半生的旅游笔记这些不可多得的奇妙文字本来有二百余万字,可惜经过明清之交的战乱兵燹,损毁大部,尚有60万字的精品,经后人整理,就是今天流行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他对河流性质的考略,对其源流的辨析,对石灰岩地貌的总结,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的描述,有不少成为今天地理学所遵循的规律性结论。
《徐霞客游记》是科学之书,更是文学之书、生命之书、心灵之书。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他的记载和见解,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地理、水文、农业、文化历史研究方面极其珍贵的资料,更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上佳之书。
搬到纸上的大地风景
魏晋以后,山水诗文滋润发达,近古以降,山水画为艺术正宗,自然界风景才成为真正的所谓山水知己,受到文化人先天般的重视。到了宋代以后,山水画已完全独立,蔚为大观,同时山水诗的数量也远超乎他类诗歌。当山水成为人的精神自由的依托之际,鉴赏不但变得专业而且相当技术化,但像徐霞客那样和山水融化成一体的,并非特别多见。
徐霞客曾写道:“涉涧而南,透峡西出,则其内平洼一围下坠如城,四山回合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蹬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世界也。”“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遍绿;峡中所种,俱红花成畦,已可采矣。”(《滇游日记》第九卷)为道所亲历,他是不避文词繁丽的,更不失质实详密之体。他的形容物态,摹绘情景,都做到雅丽自赏,足以移动人己之情。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记录,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历经餐风露宿的千难万险,而不稍衰,也因其背景是不可救药的山水之好。但他加入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通常审美的高逸之致也有了区分。他游览到云南的时候,来到大江深崖边,“有一二家频江而居,山为夙雾所笼,水势正湍而急。延吐烟云,实为胜地。恨不留被氆于此,依崖而卧明月也。”何等深远的感慨和留恋啊。
徐霞客对大自然,既非征服,也非臣服,而是多位一体全身心的、冥契道妙的体悟。晚明文学巨子钱谦益将《徐霞客游记》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以强大绵长的构撰能力,精确生动的描绘手腕,深切高超的眼光,探山河之究竟,理岁月之头绪,他的旅行笔记议论周匝,文字雅俊,缩龙成寸,点缀疏密,不啻一部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早已是一部享有盛誉的文学名著,成为文学史上独在的璀璨明珠。
山河岁月鞠躬尽瘁
徐霞客的身体素质本来也不错,具有逃生、避盗、潜水等本领,但他却只活了56岁。他所经行的地段和路途,常有断粮的危险,野兽的威胁,山川的阻碍等等,都要靠一己的体能去支撑克服。他的交通工具偶有车、舟、轿,更多的时候是徒步。他不迷信书本,遇有生疑之处,他必要亲自踏访,徒步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许多人迹罕到的地方,多次命悬一线。贯穿他的整个行程,可谓九死一生。
当他走到丽江,无力再作壮丽的长旅。当地的地方官被其行状所感动,特意派遣精干僚属一路轿子、舟车护送,终于安然回到江阴。
数十年的游历,实际的终点站就是丽江;壮美的长旅,也在丽江画上休止符。回乡几个月后,终于驾鹤西去。
(摘选自《海南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霞客生于晚明,在地理学和文学上成就巨大,开我国长篇游记之先河,其代表作就是《徐霞客游记》。
B.《徐霞客游记》本有200余万字,后经战乱兵火,只剩下60万字,但令人稍加欣慰的是都是精品。
C.魏晋以后,渐渐成为人们的山水知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鉴赏山水诗或山水画,对人们提出更高专业和技术方面的要求。
D.徐霞客在自己的游记中把自己的情感与山水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E.《徐霞客游记》是写在纸上的华夏山水长卷,是徐霞客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