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爱莫过于父母之爱,人间至痛莫过于丧子之痛。初读此文,泪眼朦胧;再读此文,至悲无声。
一位母亲,陪伴自己心爱的儿子走过了从出生到夭亡仅仅两年7个月零15天的人生。在儿子一岁三个月之前的生活是快乐的,是一种“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幸福”;而之后的生活却是痛苦的、无助的、灰色的、可怕的,因为她要为罹患眼癌的儿子计数生命的倒计时。
不管儿子多么乖巧、聪明,多么可爱、机灵,上苍也没有因此而对他多一份眷顾;不管父母倾注多少关爱、付出多少努力,病魔也没有因此而停止吞噬孩子健康与生命的脚步。儿子最终走了,母亲崩溃了,那种温暖戛然而止。
在给儿子求医问药、住院治疗以及术后等待死神降临的那些日子,我们看到了这位深爱自己儿子的母亲那写满焦灼、痛苦与无助的脸,听到了她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甚至歇斯底里的呼喊,感受到了她痛彻心扉、痛入骨髓、痛不欲生的悲伤——可是,这次第,怎一个“痛”字了得!理解她吧,不要嫌她絮叨,让她痛痛快快地说一回;原谅她吧,不要嫌她啰嗦,让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毕竟,她失去了自己最最亲爱的孩子啊!
臭臭是不幸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匆匆结束了;而他又是幸运的,他母亲把他永远藏在了心里,又让这么多读者都把他记在了心上。
我猜测这篇文章应该是这位母亲在孩子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写的,一年还是两年?不得而知。在这段时间里,她应该一刻都不能停止对孩子的思念,有时心如刀绞,有时心乱如麻,有时心如死水。痛定思痛,她终于能理清头绪了,于是要用文字的方式来纪念那个幼小的亡灵。
没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位母亲有一段特殊而刻骨铭心的经历,又有非常丰富细腻的情感,于是有了这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至情至性的凄美之文。想想自己的母亲吧,也许她识字不多,也许她不善言谈,也许她不通世故,可是她对子女的爱却是真挚的,厚重的,永久的:清晨起床要上学,热乎乎的饭菜在碗里盖着,而母亲可能已经下地干活了;深夜灯下苦读,一杯清水或者香茶或者牛奶在桌上放着,而母亲可能就在你旁边扇风赶蚊或为你缝补衣衫;异地读书,放学时遇到恶劣天气,母亲会不避奔波之苦徒步为你送雨伞送衣服;成家立业,就算自己过的日子比母亲强十倍强百倍,母亲还是在电话那头掐着耳朵嘱咐你“千万要注意身体,工作别太累,要吃的好好的,别亏着自己”……
母爱深深深如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感动上,更要深入思考自己是否读懂了离自己最近的母爱,是否能用心去珍视这份美好的情感,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善待母亲,回报亲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