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阳货十七·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伪善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和徐干的《中论·考伪》都有所提及.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愿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十五·28》)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往往也会采用和孔子一样的行为